
- 01实验室概况
- 02组织机构
- 03科研情况
- 04交流与合作
- 05科普活动
- 06学术动态
- 07科研管理

实验室概况
INTRODUCTION

实验室于2015年9月由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作为我国核能领域唯一聚焦核电安全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3年3月,实验室以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为第一依托单位,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组成功获批,实验室更名为“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 ,是我国能源领域聚焦核电全生命周期安全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致力于突破核电关键核心技术,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为我国核电安全有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实验室面向“核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人、物、环境”布局“反应堆安全与事故防控、装备与材料服役安全、人因安全与先进测控技术、放射性废物安全、工业软件与数智技术”五大研究方向,提升全生命周期核电安全水平,确保我国核电安全万无一失。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50余人。40岁以下研究骨干占比超过60%,组建了9个学术带头人团队,负责实验室各领域科技研发、队伍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引领实验室各项科研工作开展。

另外,实验室建有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实验室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


组织机构
ORGANIZATION

实验室设置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办公室,以三家依托单位、四家共建单位、多个研究基地构成“3+4+N”的组织架构。

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委员是实验室的领导机构,负责审议决策实验室重大事项。执行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决策执行机构,全面统筹负责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欧阳晓平院士领衔,由41名行业专家组成,设置5个分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实验室顶层规划和年度科研计划,为实验室重大科研攻坚把舵定向。


科研情况
RESEARCH PROFILE

实验室面向“核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人、物、环境”布局“反应堆安全与事故防控、装备与材料安全、人因安全与先进测控、放射性废物安全、工业软件与数智技术“ 五大研究方向,提升全生命周期核电安全水平,确保我国核电安全万无一失。


实验室高标准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任务,累计投入8亿元,承担国际科研项目7项,国家、省部的外部科研项目41项。2024年新增18项实验室自主立项课题、30项开放课题。

获国家奖1项,国际标准1项、中国专利奖8项(金奖1项,银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40余项等成果。


实验室配置完备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提供独立集中的科研场地,最大程度地满足实验室未来科研规划以及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多堆型工程仿真验证平台等一流的科研设施:保障实验室科研设施平台
全球最大核电运行时序数据中心:支撑数据生态建设
安全壳整体性能综合试验验证平台:提升核电站的整体安全性
先进反应堆关键材料腐蚀性能研发平台:提升反应堆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交流与合作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实验室持续打造“一心两圆”科技创新生态圈,不断夯实科研合作朋友圈和产业合作伙伴群,在产学研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设施共享、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内合作交流:工程公司与中冶建研院共同成立了“中广核工程公司-中冶建研院联合工作室” ,与曾滨院士及团队开展联合研发;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工程公司、广州工业研究院共同签署了“核电火灾安全联合实验室”共建合作协议;工程公司与台山核电公司签署“人因安全实践研究基地”联合共建协议。
国际合作交流:与法国电力集团(EDF)研发部合作,推动双方签订火灾安全联合实验室协议;与德国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T)合作,联合开展放射性废物安全相关研究;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洽谈合作,共同推动水环境中痕量碘的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开发研究。


科普活动
Science Outreach Initiatives

实验室坚持科技研发与科学普及相结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持续开展以核能科普为主的系列科普活动。

实验室重组以来,积极与周边社区、学校以及深圳书城等单位组织了多次送“核电科普”进社区、进书城、进学校等活动。(2025年截至6月底,实验室完成了宝龙社区、深圳书城龙岗城、宝龙外国语等单位的科普活动)





学术动态
Brand system


智能核电以科技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核电研发团队(简称“研发团队”),在“十四五”能源革命与数字化转型战略指引下,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核电研发团队勇担时代使命,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集团智能核电战略专项,历时五年攻关突破,成功构建起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工业操作系统。该团队近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上重磅发布“智控”、“智驭”、“云链”三大系列38项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广核电智能化发展迈入新纪元。
研发团队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与数科公司、安审中心、中科院软件所等顶尖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形成专利群169项(含国际PCT专利12项),主导制定行业标准2项,部分产品已在大亚湾、红沿河、台山等在役机组落地试点应用,后续“智控”、“智驭”、“云链”相关产品将陆续应用于中广核苍南二期、招远一期、防城港三期及后续新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智能核电战略专项总指挥郭景任表示,“我们正在见证智能技术从辅助工具向决策中枢的范式转变,智能核电研发团队将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个国家级平台,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将深化人工智能与核工业的融合创新,重点攻关智能控制、自主决策算法等前沿领域,为推动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跨越持续贡献中广核的智慧力量。”

人因安全与先进测控团队在HRA原创性方法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研究团队在人因安全核心技术领域——人因可靠性分析技术(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HRA)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系统性的、面向智能化核电站的人因可靠性分析技术(简称:I-HRA),发表SCI等论文15篇,授权及受理发明专利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该多轮技术经专家评审,被认为实现了应用基础理论的自主创新,能显著提升对核电站人因安全风险的评估精度与深度。

研究团队基于对智能化带来的人机关系变革新特征的深刻把握,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抽象任务-认知过程-自动化分级框架”的定性任务分析技术,实现了核电站设计基准事故缓解进程中模拟交互-数字交互-智能交互等全范围场景的人机交互行为建模;同时,研究团队将“人机组队”、“自动化降级”、“信任”与“依赖”等智能化人机交互中的关键特征因素纳入绩效形成因子(Performance shaping factor,PSF)分析体系,使得新构建的PSF体系更加完整、识别更为精准。

研究团队基于纵深任务的量化技术、实验室台山人因安全实践研究基地操纵员问卷数据获取的基础失误概率及绩效形成因子分布曲线,创新性的引入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抽样模拟,建立以可用时间和所需时间差为自变量的时间诱发失误分布曲线,颠覆了传统HRA方法先开展单点估计、再寻求概率分布以实现定量计算的研究范式,极大地提升了人因可靠性量化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能更有效地支撑人因安全风险的事先预测性分析与事后追溯性分析。

该项系统性的研发成果,突破了传统HRA研究范式,在科学基础、数据基础、应用范围、消除变异性及智能交互支持等五个方面为HRA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和新路径,也为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正在实施的核电厂人因可靠性数据库建立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标志着行业在HRA自主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将更为有力的支撑核电站安全风险的精准控制与安全裕度精准评估。

科研管理
Research Manag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