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红沿河,鲜花烂漫,翠叶晶莹。工程公司红沿河项目部办公楼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办公楼后面,6台核电机组一字排开,巍峨矗立,像六个风度翩翩,生机勃发的少年。
17年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石砾遍野;17年后,这里厂房林立、绿树成荫。万千核电建设者在这里留下最美的青春、最深的记忆,用心血和汗水“培育”的红沿河6台核电机组,英姿飒爽、魁伟地站立在渤海湾畔。
北上红沿河
开疆拓土 扬帆起航
红沿河核电项目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东岗镇东岗村,是东北地区第一座核电站,也是集团的第一个省外核电项目。2006年3月20日,第一批施工人从深圳启程北上,在这里书写核电建设的崭新篇章。
2006年3月的红沿河现场
王启宁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工程之初遇村民阻工,冬天里他们被困在磨盘山山顶采石场上整整一天没吃没喝。老船场海边的一溜平房里诞生了工程公司第一套异地项目适用程序。厕所是海滩边的旱厕,临时搭起的棚子挡住视线却挡不住凛冽的海风……条件如此艰苦,但负挖、海工、道路施工、办公楼建设、通水通电等工作仍紧张有序推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07年8月18日,这座中国版图最北方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站,终于迎来了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一座座厂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批批工程人昂首阔步挺进红沿河。土建来了、安装来了、调试来了,这里一天比一天美,一天比一天更热闹了。捷报频传,2009年8月10日,1号机组穹顶吊装;2011年9月20日,4号机组穹顶吊装;2013年6月6日,1号机组商运;2016年6月8日,4号机组商运。
历时10年,工程人终不负使命,红沿河一期工程4台机组全部以优异的质量和性能投入商运,其中3、4号机组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建功新时代
再战红二 功成因你
曼妙的雪花书写冬天的童话,欢呼的寒风奏响宏大乐章。孜孜不倦的核电建设者们,用洪荒之力演绎了一期工程完美收官之后,还没来得及停下脚步,又拉开了红沿河二期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帷幕!
2015年3月27日,红沿河二期工程5号机组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相比以往CPR1000堆型,红沿河二期核电机组增加了3大非能动技术改进项,具备三代核电安全特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红沿河二期要实现高端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项目团队立足精细化管理,推广清洁安装综合示范区建设、组建专项党员攻坚队攻坚克难、坚持正向安装逻辑施工、提高安装生产力,工程人用智慧打出了一套出奇制胜的组合拳。
做好工作唯实不破,致胜之招就在自己!工程人像寒春暖阳下石缝里的小草,攒足了不屈和茂盛的劲头。2018年全年完成核岛安装工程量308万点,刷新集团同类型机组建设新纪录。2020年项目部全体员工咬紧牙关埋头苦干,硬生生赶回了因疫情影响的2个月工期。工程人,有的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
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无遮无掩,仿佛能看见千里之外的妻儿父母。渔船慢悠悠地划过,载满家的味道。
曾经一心走天涯
四海为家
看世间繁华
起伏胜负已淡然
少了年少轻狂
多了亲情牵挂
今夜万家灯火时
面朝异乡背朝家
工程人,藏起的是思乡热泪
扛起的是社会担当
2021年4月29日红沿河二期银灰色的核岛前,鲜红的党旗格外醒目。红沿河二期高质量投产攻坚行动誓师大会庄严热烈,红沿河项目部党委及党员攻坚队50名代表的郑重宣誓,吹响了总攻的嘹亮号角。
东北冬夜里的冷似能钻进骨头里的虫,刚刚完成24小时试验的吴多东,又紧裹厚厚的劳保服,在集装箱冰冷的长凳上短暂休息。5号机组168试运行期间,除氧器疏水管线漏水急需垫片,现场与时间赛跑,从问题出现到新垫片到场仅用了48小时。祖友军带领各专业团队做了大量数据分析、沙盘推演,对管道冲洗、一回路水质提升等进行针对性排查,将防异物做到极致。
2021年7月31日5号机组具备商运条件,成功实现无小修商运。从装料至商运总工期67.83天,创集团最短工期!
2022年6月23日6号机组具备商运条件。6号机商运尾项数量及遗留变更数量,双双刷新集团核电建设新记录。
历时近8年,红沿河二期工程建设保持零重伤、零死亡,并连续5年实现国际安质环标杆双八级,向集团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17年岁月如歌,曾经,那些瑟瑟寒风中忙碌的身影,那些烈日酷暑里匆匆的脚步,那些背起行囊转战异地的伙伴,也许少有人还记得。但是,巍峨的核岛、轰鸣的设备、不息的海浪,会永远铭记你们的名字。历历往事,终成传说。你我曾携手奋战的红沿河往事,点点滴滴在这片热土上,四季流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红沿河核电项目工程建设者的记忆,一起重温他们的红沿河往事。
沈峰:犹记初见红沿河
2006年3月14日,是我第一次到红沿河项目现场办公的日子。初见三月的红沿河,工地不远的海面冰封依旧。四处积雪的红沿河工地,和进场道路如火如荼的施工场景,以及中广核人“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面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一无所有到红沿河核电基地全面建成,一晃已经过去了17年。当年简陋的餐厅、厕所等都不复存在,但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
2006年3月的红沿河,依旧冰封海面
2006年工程公司红沿河项目部办公楼
2006年项目现场的简陋餐厅
2006年现场项目部办公楼方便的去处
樊云霄:红沿河是我的福地
我是2010年12月19日被派往红沿河从事现场设备服务工作的,直至2016年5月才离开红沿河。初到红沿河时,我孑然一身,心里充满对未来未知的不安和惶恐。等到从红沿河离开时,我已经有了爱人及孩子,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工作上也更加从容自信。红沿河是我的福地,这里有我人生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
2013年,樊云霄的爱人在沙滩上作画
2014年,樊云霄的大女儿出生了
项目上的工作忙碌而充实,但有张有弛才是健康的生活。上班时办公室的同事们一个战壕里拼工作,等到下了班又变成了一起放松一起玩的兄弟,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玩游戏。有一阵子,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喜欢一起联机玩WAR3(即时战略游戏),那时微信群用的还不多,大家寝室又是隔壁,于是每天晚饭后约半小时左右。大家差不多都准备好了就敲敲墙喊一声,以击墙为号,然后就心领神会,一起进入游戏开始联机。在紧张的一局完成后,大家还笑着聚在一起讨论一下细节。当时大家的那种默契程度,现在想来仍忍俊不禁。
李静:那是我的第二故乡
偶然间,在航旅纵横上看到密密麻麻的深圳-大连航线图,一时感慨万千。至今仍清楚记得,那是2012年的第一次分部周会上,分部经理宣布由我负责红沿河项目管理工作。从此,我与红沿河结下了长达十多年的不解缘分,那里仿佛是我的第二故乡。
红沿河的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月份我都见过,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寒冷的冬季。2014年12月初,因处理4号机GIL母线故障,接近零下二十度,我从办公楼往现场故障点走去,身穿两层棉衣的我不到十分钟就被风刮透了,厚厚的棉衣在那样的寒风下形同虚设。但是,看着同事们在现场紧急抢修的火热场景,心里竟感觉暖暖的,那一刻我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和红沿河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宫健:被“一把揪”拯救的冬天
2013年2月的红沿河寒冷刺骨,让刚刚剃了小平头的我毫无防备。时值红沿河1号机组整组启动,历经一番“寒彻骨”的我为了保暖,在安全帽里边又戴了一顶针织帽(俗称“一把揪”)。在那一年的冬天,“一把揪”拯救了身在红沿河的我。
今天,红沿河核电6号机组
正式具备商运条件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参与
红沿河核电项目建设的工程建设者:
谢谢你们!红沿河赢了!功成因为有你!